欢迎光临3V试卷,这里是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 高三语文 高三 高中学段!
当前位置: > 高中学段 > 高三 > 高三语文 >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
全文共 15 页,默认阅读 1 页
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一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柒曾说:“空白、 含蓄,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 龙见首不见尾'。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追溯中国画的发晨史, 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乃至在传统哲学思想上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郭熙指出:“山 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运,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就是说以无示有,以断示连,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无限,形成隐约舍蓄的绘画表 达。齐白石画虾,追求神似,不见水波,却有水中游弋的感觉。南宋马远因只画一个角 落而被称为“马一角”,画面没有填色的空白处,可以是天空、水流、远山等,任由想象, 如《寒江独钓图》,只是一叶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却让人有烟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 处,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以空白含蓄表达隐藏的内容、内心的情绪,也与中国画整体趋于写意、趋于精神层 面的表达相一致。和西方绘画原则和审美精神不同,中国画更趋于对精神气质的表达, 要求符合内在精神,是倾向于“善”的原则,而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 与表达,更趋于求“真”。中国画论中有“似”和“真”的观念,然而其中的“真”,在 很多论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与事物客观存在的状态或者规律相一致的意思。 五代画家荆浩曾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真”即完整表现对象的 风度气质。中国画在审美上超越了对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层的神韵,“留白” 恰是因此应运而生的。西方油画中,表现黑夜就要用颜料涂抹出黑色来,而中国画对黑 夜的表现可能就是画一轮明月,明月的周围全是空白,这是含蓄的表达,是中国式的通 过心理感受获得的效果。 “留白”的含蓄表达,一是留下对未以笔墨呈现的景物的想象空间,一是对绘画作 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马远《踏歌行图》将峻峭的山峰置于画面一角,以实笔 绘树木山石,以虚笔勾画云雾山密,留由夫片的空白,其向的景物状魏大可自由想象。 从对绘画的情境意储的表达上,既有对画面空白处景物的想象还原,更有对画作及作者 精神层面的感触。入大山人的荷花、小乌、鱼等,传达的苍凉寂苦,郑板桥竹、石、兰 花等,表现的柒骛独立的文人情怀,都是观赏者对空白处既进行了实际景状的想象还原、 补充,同时,感受了绘画作品乃至创作者的情绪。 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以及为人处世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 族心理,在艺术领域,又是一种典型的审美心理。中国画的“留白《实际是这。审美特 征的显现。 (摘编自间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解读》)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水墨画与西方古典油画不同,二者对于画面中空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图画家的认识中,画面里的留白,要让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那里面有云烟、有雾 气、有山密、有溪水,甚至有牧童哼着乡间小调牧牛的场景。然而,这些丰富的虚景又 全都被镖缈的水雾笼罩在了“空白”之中,让人浮想联龋。这便是中国画留白“意到笔 不到”的魅力。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 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 留白还有一个非常优雅的别名一“余五”,以布白突显灵动,以虚空诠释丰盘,类 似音乐演奏中某一刻的“悄然无声”。恰如其分地处理画面中的留白,不仅可以营造画面 的审美意境和作品氛围,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怀,还反映出艺术家对蕴于宇宙万物 之中的“道”的解读。这正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本质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都讲究“气”,在历代画论中,皆以“气韵”作为品评作品的重 要标准。而这种“气韵”大多依靠画面中的留白和取势等技巧实现。中国画里的留白, 类似于围棋里的“气眼”。棋盘中放再多的棋子,如果没有留白,也是一盘死棋。落笔万 千的画面,没有“气眼”,也是污秽沉闷的坏画。因而,留白其实就是中国画里常说的“取 气”。而“取气”又分“密处取气”和“虚处取气”两种。其中,“密处取气”大抵意思 是画面满密,留白极少,作品给人蓬勃丰盈之感,如王蒙一路:“虚处取气”指画中大量 留白,笔墨极简,作品多为超然出世之作,如倪一派。这两位艺术大家虽同为“元四家”, 其在留白的处理上大相径庭,但流露在作品中的品格与追求却是殊途同归。这也是宋元 文人士大夫对“超然于世外”的“士气”的共同向往。 留白,是中国美学的精髓。在中国画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意境营造方式,为作品留 下了退想的空间和万千意象:在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那里,它更是一种淡泊的心境,“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于纷紫嘴杂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南内心留·处济净的空白, 则能恋悟一徐空谷幽兰的神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的有藏有露、以无示有、以断示连、以空白表示无限等,是中华民族含蓄 内敛审美特征的体现。 B.含蓄,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种典型心理特征,中国画的“留白”就是中华民族 含蓄审美心理的显现。 C.通过南宋马远的作品可以看出,“留白”的含蓄表达就是为欣赏者留下笔墨所未 呈现景物的想象空间。 D.“留白”不仅应用在审美方面,在道家和佛禅等传统哲学思想中,在日常生活里, 也都有独特的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绘画倾向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追求与表达,即与其存在的状态或规律相一致。 B.中国绘画追求深层的神韵,通过心理感受获得效果,不再要求对事物的外形相似。 C.马远《寒江独钓图》采用虚处取气法,有效制造空白,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D.密处取气留白极少,与虚处取气相比效果不同,但却都流露出相同的品格与追求。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论说:“画中无闲情,也无闲景,有景处,必是情到处。”此观点适合作材料 一的论据。 B.“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不适合作材料 二的论据。 C材料二以音乐演奏中的“梢然无声”和围棋的“气眼”类比绘画中的“留白”,形 象易懂。 D.两则材料均以丰富的引证和例证构造全篇论证框架,结尾都对“留白”的意义进 行了升华。 4,综合两则材料,概括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相比有怎样的不同特点。(4分) 5.结合两则材料在留白运用方面的阐述,说说“黛玉葬花”和“三顾茅庐”两幅国画的 留白运用效果。(可任选一幅谈,也可两幅都谈。)(6分)
本页是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答案.pdf文档下载及预览页面。
预览的内容是经过转码压制后的图片文件,如果您想离线阅读或打印请下载。
pdf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联系本站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共享,无法确定内容的真实性,在我们在逐步建立一个所发布的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上有一定难度,可能有诸多瑕疵,下载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