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3V试卷,这里是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诊)语文试题+答案 高三语文 高三 高中学段!
当前位置: > 高中学段 > 高三 > 高三语文 > 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诊)语文试题+答案
文档全文为 13 页,默认阅览 1 页,阅读全文请先下载!
◆ 宜宾市普通高中2020级二诊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趣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想象力消货”的重要类型之一,科幻电影发挥基于科学的超时空想象力,通 过把宏大的假定性科幻世界观剧情化,科幻形象与奇观场景的技术化呈现,让观众想象性 地解决社会现实的矛盾,破解未来可能的灾难和危机。 《流浪地球2》讲的是《流浪地球》中宇航员刘培强,在2075年的地球危机中为拯 救地球而驾驶字航机撞向木星之前的故事。贯穿这两部科幻作品的是一个人类面对未来灾 摊自我拯救的超级叙事,一个可以用“人类带着地球流浪”来概括的“高概念”叙述,也 是一种全字宙跨时空视野下的“事件型”叙事一一叙述字宙大事件下的渺小人类或小人物。 然而,《流浪地球2》虽以宏大超几的想象力为动力源,在未来时背景下飞越数代人 乃至几千上亿年时光,但却依然颇具现实情怀,颇接人间“地气”,落脚于对人类面临的 现实困境和终极问题的关切与思考。加拿大料幻文艺研究专家达科·苏恩文曾提出:“科 幻小说是一种现实性的非现实性,要表现人性化的非人类之异类,是根植于这个世界的 ‘另外的世界”。” 也就是说,科幻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一种互文性关系,这是科幻电影文化想象的重要特 点。现实关怀是科幻想象力的重要内容和立足点。现实生活的经验制釣着想象的边界,科 学的逻辑制约希想象的方式。人类文化的原型和现实政治的意识形态性会折射在对未知世 界的想象中。 《流浪地球2》“中景想象”世界观下“近未来”的人类,依然充满人间情怀。电彩 中的宇航员只是一种职业,他们都依然是生活中的凡夫俗子,对现实的插科打浑,加之混 乱不堪的地球现实,底层反对派的叛乱一都使我们始终意识到当下的生存现实。 影片在视听奇观之外,计刻实施后社会意识的改变,人类的自我异化,悲剧性、暴力 化的派别之争,折射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伦理危机。如果说脑洞大开的太阳氰闪、地球危 机,2500年的流浪计划给我们以震撼与惊愕,地球的乱象、人性的考验、伦理的难题等, 带给我们的却是沉重的,几乎透不过气来的恩考。 而正是在这些严峻的问题中,在中国科幻电影鲜见的视觉奇观外,《流浪地球2》所 表达的“中国想象”“中国思雏”“中国方案”就尤其显得重要。 《流浪地球》系列的“故事核”或“高概念”,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一“带着地球去流 喜日那天,村里的妇女们早早就来了。她们手中用来端喜的盆都不空着,全装着可以 食用的稀罕物。实在拿不出什么的,就端着从山上新采来的野莱。男人们的手也不空着, 多是拎着装有老白干的酒瓶子。 春海有条不素地忙活着。傍响,八道莱相继上桌,全是叫不出名的混搭莱。婚宴开始 了。女人孩子们,只顾窃窃地吃,谁也不说什么。男人们也忙着填肚子,酒杯暂时被冷落 在一旁。整个院子里,充盈着咀嚼声。这声音美妙无比,也畅快无比,它是石门人等待许 久的食欲大联欢。春海衔着烟喇叭,哑哑地看。风轻轻棉过,许是昧了眼,有喜泪款款溢 出他的眼眶。 散席时,女人们喜笑颜开,端着满满的一盆“喜”,从奶奶身边走过。只是奶奶不知 道,地们用来端喜的盆里,个个都倒扣着一个小盆。不然,哪有那么多的莱用来端喜呀! 人都散去了,春海才跟父亲一起吃饭。父亲端着一碗酒,站起身,朔春海深深弯下腰 去。长辈给晚辈鞠躬,这是石门最高的礼节了。 村料二: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情感是不相同的。它是契合,发生 持续作用:它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经然有声…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 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 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 的了解。 费孝通《乡土中国》 7.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地方特色”,既有文化美,又有人情美、生活美, 展现了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希望。 B.在塑造春海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侧面 描写,表现了一位善良能干的厨师形象。 C.作者两次写到“泪”,一次是春海老婆,一次是春海,两处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 出了春海善良与热心的形象。 D.结尾处“长辈给晚辈鞠躬”,表现了父亲对春海的深深的感激,也深化了文章的主 旨,表达了对于“善”的最高的尊敬。 8.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固绕“端喜”谋篇布局的。(6分) 9.材料一中的人物群像是如何体现出材料二中的“亲密”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3题。 甲 游罗浮记 [清]潘耒 ①遂自寺右循西溪上竹高岭,甚巉削。五里至岭头,稍平坦,可乘兜舆。又二里,至 罗汉峰,又二里至文殊峰,并斩崖为径,下临绝整,云蓬莲然起于足下。俄而岚雾四合, 上下混茫无所见。或虑雨且作。余言冒雨游,亦复佳。又前五里许,至宝搭峰。峰多杜鸭 树,有长丈余、大合抱者。老人言:“春月花开,满山如云錦”,婆娑峰下。从者进所携酒, 满引数危而行。 ②又二里许,至飞云顶,顶正尖圆,四望洞达。于是天无纤云,万象呈露。振衣峰巅 游目万里。飞云顶在罗浮上,又若九层浮图之尖,所谓高三千六百丈者,殆非虚语。至称 夜半见日,则理之所无。以历术推之,日出地平百里,止差分秒。高山与平地,相去几何? 大的如日落时,下方昏黑,山尖犹存返影耳。而谈者遂云夜半披衣,见火轮射飞涛以出, 则夸而近于诞矣。 ③下山宜易于登山,而峻处每不留足,與人犹凛凛。还至华首而日落矣。人争以无风 雨得登飞云为贺。黎老人”亦言生长兹山,见游山而登飞云者,不过十数人;登飞云而晴 明极望者,尤绝少也。天下事败于犹豫,而成于勇决。余志一定,雨师云将,朱真葛仙, 群来相余。人定胜天,信而有征。尘公谓金,何不以此勇决者学道,圣拔可立跻也。余深 愧其言。 (节选自《古代游记选注》,有刷改) 【注】[1]黎老人,即前文的“老人”,当时的导游。 乙 游大观亭故址记 [清]吴汝纶 ①余幼即知大观亭为皖城名胜之区,长而闻名贤登是亭者多吊余忠宣之墓,又意亭之 所以名附余公而名也,独恨未得一睹其胜。今年应试皖城,始从方先生存之游。其地四山 回旋,长江接天,览其风景,慨然想见当时之盛。而亭址废为军垒,思求胜迹,荡然尽矣。 推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一如置茳相与低徊凭吊久之乃归。 ②夫亭之废久矣,今日之游,非震于其背日之名耶?然求其胜迹,已无一存,更阅异 时,谁复知有是亭者?若余公之墓,则虽无彭公之修治,吾知千百年后,必有凭其雄而吊 者矣。而中丞理墓时,曾不及是亭。意者园林台榭之盛,田不如忠义之气之感人深饮?抑 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那?非有不朽之实,虽盛名震耀,未有不终归 混灭者也,独是亭也欤? (节选自《中国游记散文大系》,有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一如囊昔/相与低徊/凭吊久之/乃归 B.惟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一如囊昔/相与低徊/凭吊久之/乃归 C.惟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一如囊昔/相与低徊凭吊/久之乃归 D.惟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一如囊昔/相与低徊凭吊/久之乃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引”在文中指斟满饮尽,“引”与《出师表》“引喻失义”的“引”含义不同。 B.“信而有征”与“德合一君而征一因者”(《逍遥游》)两句中的“征”含义相同。 C,“独恨未得一睹其胜”与“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恨”含义相同。 D.“修治”文中指重修整治,“修”与《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的“修”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第①段对攀登途中所见之景描绘得有情有致,如山中云雾蓬蓬然升起,还有杜 鹃盛开,林树茂密,人间罕见,给人飘飘欲仙之感。 B.乙文第①段抓住“山”“江”两个意象描写,茫茫一片,空阔寂寥,引发了作者对 当年大观亭盛况的想象,并为下文抒情描写做准备。 C.甲文描叙攀登飞云顶的过程,其中作者对于飞云峰上“夜半见日”的传闻,用观察 和推理予以纠谬,可以看出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D.乙文由一亭一墓的对比议论,扩展到一般事物“有名”终将湮没无闻,“有实”方 能不朽长存,体现了作者对名和实问题的理性认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尘公谓余,何不以此勇决者学道,圣域可立跻也。 (2)抑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属。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②三国时丹阳 太守李衡曾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增财。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起笔如叙家常,笔墨自然朴实,却有清新之气,用笔深得陶诗之高妙。 B.领联借用典故,表达鲜明立场,暗示诗人希望自己有如橘树般高洁的品格。 C.颈联以“喷雪”状开花之盛,“垂珠”描硕果之丰,抒发诗人的愉悦之情。
本页是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诊)语文试题+答案.pdf文档下载及预览页面。
预览的内容是经过转码压制后的图片文件,如果您想离线阅读或打印请下载。
pdf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联系本站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共享,无法确定内容的真实性,在我们在逐步建立一个所发布的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上有一定难度,可能有诸多瑕疵,下载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