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3V试卷,这里是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语文 高三 高中学段!
当前位置: > 高中学段 > 高三 > 高三语文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全文共 13 页,默认阅读 1 页
景德镇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语文 命题:何有湖(市十大中)施茂通(景德镇一中)陈图妍(浮果一中) 注意事项:1本议春分或题客和答题卡两虾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同150分钟。 2.请特所有器套填涂煮书写在器题卡相对应的器题区城内,客在其它区越无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当今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季理论界,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备受学者们热议的前沿理论 话题。其尖,世界文学并非一个全新的话题,它早在1827年就由德国作家和思想家歌德 提出并加以概念化了。如采要探讨这一术语的使用,则可再往前推,但为什么直到21世 纪西方学者再度提出这一概念时,就一下子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显然与时代亮围不无关 系, 天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问民族、国家间的文流日益频紫,国而形成了一个实际上的命 运共同体。世界文学已不再是歌德时代的“鸟托邦”想象,而更是一个凸显在我们而前的 审关现实,作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我们更为关注世界文李语境下中国文学的地位及其 研究状况,国为这也是中西比校文争研完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中国学者参与其中可以促 进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借以了解西方主导的国际单术理论前沿对中国的关注,史重要的是 通过我们与西方以及国际同行的对话和交流,忆中国文化和文季研完的成果推向世界,最 终消解单一的中心。 今天,世界文学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生产和理论批评的实线,但世界文争并不是一个 围定的现象,而是一个传格的概念。在其传福和流通的过位中,翻译粉演着重要角色。可 以说,没有翻译作为中介,一些文学作品充其量尺能在其他文化和文学传桃中处于“无亡” 或“边蜂化”的状态。同样,在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一些本来仅具有民族和图别影响的 文学作品经过翻译持产生世界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国而在另一些文化语境中获得特续的 生命力,相此之下,另一些作品也许会在这样的传格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可译性不明显域译 者的误译而夫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在讨论世界文季是如何通过生产、翻译和流通而形 成时,特别要强调世界文学的经典性,因为首先世界上各国作家用各种语言换写的文学作 品洛如烟海,即使是一个语言天才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主委语吉,他在阅读世界文学作品 时不得不有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杯的标准就是其经典性,其次,对翻译的依赖只是一种逢 径,一旦一邮作品被译成另一种语言,它就势必委经过那一语境中的批评性选择。 许价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学应当有一个标准。当然,我们可以说,从不网的 角度着眼便可确立不同的标准。一方面,我们主很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要想进入世界文学的 高推殿堂,我们对其的衡量标准就应演是相同的,即这种标准应具有一定的鲁适意义:男 一方面,我们义必领考虑到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兼厕世界文学在地理上的分《促织》主要情节是“得虫”“失虫”“化虫”“斗虫”和“献虫”等,情节一波 三折,最终主人公苦尽甘来:本文主人公小美经历了“看手镯想妈妈”“交手镯 给婶婶”“念手镯而不见”“要手镯失败”“结婚收手镯”等过程,情节起伏变化 (或抑扬变化),最后被感动。 ②(标题作用)标题都是线索,都有情感的寄寓:“手镯”是母爱的寄托,人性 美的见证:“促织”寄寓着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O.ADF【解析】王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 11.D【解析】A项正确,“圣人不易”的“易”为“改变”,“以乱易整”的 “易”为“替换”:B项正确:C项“得无”都解为“恐怕是…吧”,表推测 语气:D项“而盗窃不与焉”的“与”是“在”之意,“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 “与”是“亲近,亲附”之意。 12.B【解析】孔子认为子贡没有要回马,是因为对农夫说了农夫不能理解的话, 而不是不合礼制。 13.(1)孔子出行,马挣脱缰绳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生气把马拴了起来。子贡 前去讨要,言辞谦卑却失败了(没要到马)。(“逸”“野人”“絷”“说” 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然而假使小人有才能,并且肯接受君子的指挥,那么对国家又未尝不是好 事,而君子也不应该一概摒弃他们。(“使”,假使,1分:“概”,一概,1 分:“摈”,摈弃,摒弃,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看问题看大的和长远的,以静制动,灵活应对.②说对方听得懂的话.③不相 信名气大却无用的人。(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冯梦龙说:运用智慧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局,以恰好与事实相符 为好(肖:相似,相符)。上等的智慧是自然而成的,并非凭千思万虑能达到。 别人看到小的方面,我能看到大的方面。别人能看到限前的,我却能看到长远的 别人越动越乱,我却能以静制动,归于正常。别人遇事束手无策,而我处理事情 则灵活应对,游刃有余。因此,看起来难的事情处理起来就都很容易,大的事情 也能像小事情一样处理。智者可以在别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把矛盾解决(斡旋, 指对事物各种矛盾的调节、处理。无声臭之微,无声无臭,使人毫无知觉的微妙 境界),而他的举动又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或开始抵触而后来相合,或看 似矛盾而实际顺和。他们开始时若无其事的样子,豪杰之士也为之疑惑而他们 一旦敬出快泽,连圣贤也没办法改变。啊!如此这股的智意,难道不是达到最高 境界吗? 孔子有一天出行,在路上其驾车的马挣脱疆绳跑去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 非常生气,捉住马并把它关起来。子贡去要马,低声下气地恳求农夫,农夫却不 理他。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祭祀的太牢, 请飞鸟聆听九韶般优美的音乐一样(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 好效果)!”于是孔子派马夫前去,马夫对农夫说:“你没到东海边耕作,我也 不曾到过西边来,(但两地庄稼长得一样)我的马怎么能不侵犯你的庄稼呢?” 农人大喜,觉得有道理,把马还给马夫。 少正卯与孔子同处于一个时代.孔子的学生曾经多次受到少正卯言论的诱惑, 而离开学堂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讲课,导致学堂由满座变为空旷。(三盈三虑指 孔子的门徒多次被少正卯的讲学吸引走了)到了孔子做大司寇之时,就判处少正 卯死刑,在宫门外把他杀了。子贡向孔子进言说“少正卯是鲁国名望很高的人。 老师您将他杀死,恐怕不合适吧?”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连盗窃都不算在 其中: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却固执不改,第三种是 言辞虚伪却十分雄辩且能打动人心,第四种是所记为怪异之说却旁征博引,第五 种是顺应别人的过错为其掩饰辩解(泽润色。对于错误的言行,不仅表示顺从, 而且还加以润饰)。有这五种罪恶之一的,就难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 备这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这是不可不杀的。” 如果小人没有过人的才干,就不足以祸乱国家。然而假使小人有才能,并且 肯接受君子的指挥,那么对国家又未尝不是好事,而君子也不应该一概摒弃他们。 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孔门弟子,几乎要胜过孔子,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 子杀少正卯,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少正卯妖言乱政,更是为后世处理那些假借学术 而祸乱国家的人,树立了榜样。 名气很大的人往往对国家没有实际的用处,少正卯看上去有大用,而实际上 并不可用。一般的奸佞小人,贤能明智的君主就能够发现并将其杀死,然而对于 一些所谓的名人隐士,只有圣贤之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死的理由。唐朝萧璃对佛教 很痴迷,唐太宗就命令他出家为僧。唐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河南郡 丞郭仙舟纷纷献诗陈情。玄宗下诏说“看你们诗中的意思是崇奉道教的,这种 思想不切合实际所需,邦就依若你们个人的喜好吧!”免去他们的官职做了道士。 这种做法和圣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如果让那些痴迷佛、道的人都出家做和尚道士, 那么士大夫学习异端邪说的事情就可以消失了。 15.B【解析】“绡裙”是比喻手法,将荷花比作裙子,因此“绡裙”并非眼前所 见之景。 16.①作者冒雨来到友人家的目的是和友人探讨学术问题,②结果到了后,正事 不干,更要紧的是先拉友人到水边欣赏白云,③表现了诗人的童真之趣(闲 趣)。(每点2分,共6分)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小荷才露 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每处1分,共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①一般是长圆形 ②把凯子当作菜蔬吃 ③都要在嫩的时候(每处2分, 共6分) 19.(4分)①句:主语不一致,“有一种瓠子的苦味”改为“有一种苦味的氯 子”。④句:缺宾语中心词,句末加上“等症状”。(改对一处2分,共4分) 20.①翩翩起舞②名不虚传③津津乐道(3分) 21.①运用比喻,把眼前所见之景比作仙境,生动形象地写出景色的优美、动人 心魄②句式整齐,运用排比,有节奏感整散结合,表达灵活多变③写景由远到 近,语序连贯合理。(每点2分,共4分。答到两点即可) 22.(1)“密密层叠”后分号改为逗号(2)“黄河明珠,天端之乡”是特定称谓, 要加引号:③“人民日报”要加书名号。(3分) 七、作文(60分) 23.【写作提示】 本题仿照近几年高考作文考查方向而命置,侧重考查“认识与思考”,属于 隐性的关系型作文。材料一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表达了对“匠人”与“大师”的肯定,这是本题的基本情感倾向。 因此,立意不能出现贬低任何一方,特别是贬低“匠人”。 第二句话从职业特点角度说明匠人与大师的不同,注意是从职业特点角度。 第三句话先说有人持“小大之说”,接若又说有人反对。从“于是”可以看 出,“小大之说”承第二句而说的,是否合适呢?需要考生思考:而反对“小大 之说”的又是什么理由呢?也需要具体思考。
本页是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pdf文档下载及预览页面。
预览的内容是经过转码压制后的图片文件,如果您想离线阅读或打印请下载。
pdf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联系本站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共享,无法确定内容的真实性,在我们在逐步建立一个所发布的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上有一定难度,可能有诸多瑕疵,下载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